現代人懂嗎 ?
古人為什麼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呢?守孝三年的來歷
南懷瑾老師講述:古人為什麼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呢?
【子曰: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。夫三年之喪,天下之通喪也。】
這提到我們中國的古禮,這個制度,現在改變得很厲害瞭,歷史時代到底挽不回的,我們不要去管現代的情形瞭。
孔子當時,是比較保守的,極力主張維持孝道,父母死生之間的大事,應該依照古禮。
中國古代,父母死瞭是三年之喪,要守孝三年,我們在幾十年前,至少在來臺灣以前,
在大陸上時,許多朋友還是守這個規矩,手臂上都還戴一塊白佈或黑佈。
現在是沒有瞭,三年變三天瞭。在守喪時期稱制中,在名片上面,名字旁邊都要加印一個較小的“制”字,表示在守喪。
在古代更嚴重,研究我國古代政治制度,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,做官的人,不管文官武官,也不管官做多大,碰到父母之喪,
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,那是不對的,監察禦史馬上提出彈劾,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,是很嚴重的。
不過有一點例外,以武將來說,他正在前方作戰,假使父母死瞭,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,
皇帝可以下詔書,著他移孝作忠,予以慰留,這才可以不還鄉。
在戲劇裡可以看到,有的戲裡武將穿半邊白袍的,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陣,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,國傢非要這個人不可;
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以後,喪服未滿,皇帝下命特別起用,名為“起復”。而起復有兩種情形,一種是退休以後再起用,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。
古代這種政治制度,實在也有它的好處。一個人從政久瞭以後,離開民間太久瞭,對民間的情形都不知道,回鄉以後,杜門思過,也不準宴客,對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觸,可以深入到民間。這是中國古禮,這種社會風氣、政治制度的改變,還隻是近幾十年來的事。
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。譬如說喪期中是不準結婚的,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,除非由皇太後下命令才可以。
在唐代、宋代、明代、清代都有,老皇帝一死,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,喪事沒有發佈,先辦婚事,第二天再發喪,否則就違犯禮制。
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,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。
孔子說,父母死瞭,你認為過瞭一年就可以去聽歌跳舞瞭,你覺得心裡安嗎?
你心安,你就照你的辦法去做吧!並沒有人勉強你,你就是過瞭三天就跳舞也可以,只要你心安。
喪禮並不靠規定的,要每個人發乎內心的,古代文化是根據內心來,不是法律規定的。
一個君子,父母死瞭居喪,內心思念的悲愁,吃飯都沒有味道,聽到音樂也不快樂,睡覺都睡不好,所以三年之中,沒有禮樂。
下面孔子說的,就是中國文化三年之喪的道理瞭。
他說,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。尤其古時是沒有牛奶的時代,要三年才能單獨走路,
離開父母懷抱,後來二十年的養育且不去管,這三年最要緊,就算是朋友吧!這兩個老朋友,這樣照顧瞭你三年,
後來他們死瞭,這三年的感情,你怎麼去還?所以三年之喪,就是對於父母懷抱瞭我們三年,把我們撫養長大瞭的一點點還報。
這是天下人類都一樣的,而主張改為一年,像這樣沒有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,一如父母懷抱撫養我們三年的心情。
如改為一年,可以說天下沒有一個孝子,天下任何一個父母,在自己孩子三歲以內的時候,那種慈愛、辛勞,照顧是無微不至
。所以中國文化,定父母之喪為三年,就是還報這個慈愛,這僅是最起碼的回報,事實上父母的慈愛,
並不止此,在孩子三歲以後長大瞭,還一直要照顧到二十多歲。
所以這就看到金聖嘆這個調皮的文人所說的話,有最高的道理。
現在我們拿他的意思,說說他寫給兒子的信:我和你是朋友,最初你也沒有指定要我作你的父親,我也沒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兒子,
大傢是撞來的,因為是撞來的所以彼此之間,沒有交情可談。但是話得說回來,這個老頭子(指他自己)和這個老太太(指他的妻子),
從替你揩大便小便開始,照顧瞭你二十年。這二十年,你去社會上找找看,還有沒有比這兩個老朋友更好的朋友?我們現在不要求你孝不孝,
這些都是空話,隻要求你把這兩個老朋友照顧你二十年的感情,也同樣照顧這兩個老朋友二十年,就夠瞭。這是金聖嘆的遊戲文章,
也說明瞭孝道的真正哲學,所以中國講孝,就是愛的回報。